第1950章 政策谋略,玲珑八面(3/8)
曹丕在和士族的斗争之中,所得出来的一条中庸的改革之路。虽然这一个制度最终反而促进了门阀,但是最初的本意,并非只是为了门阀。九品中正制,在最初是不受高层的士族子弟认可的,很简单,人之常情么,原本老子强,那么儿子就自然能当高官,何必多此一举来参加什么评定考正?
因此历史上曹操曹丕两代人搞出的这个九品中正制,和曹丕登基并不能划上等号,虽然带有政治因素,但也是一定程度上对于朝廷人才制度的改革和探索。
如今荀彧和陈群推出的类似于『九品中正制』的『考正制』,是对内对外的深思熟虑。对内,荀彧必须控制人才的外流,对外,荀彧也必须给斐潜添堵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所以,最终的结果,便是荀彧推出了一个类似于『九品中正制』,但是又有些类似于斐潜的『考举制度』的『考正制』……
考正制度,更多的依赖于各地乡党,各个郡县的『考正』来进行评定,这就决定了各地的士族子弟必须留在当地,自然就不可能去长安。同时,考正制度也并不是彻底的推翻原有的举荐制度,而是作为其补充,给原本连举荐人都找不到的一些寒门子弟提供一个窗口,安抚这些人的躁动,稳定地方的统治,这对于曹氏政权在动荡之后稳定发展,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。
曹操现在也到了不改不行的程度,随着地盘扩大,士族越来越多,颍川派,冀州派等等都在争夺利益。
曹操要新的血液……
然而问题就在于此。一项政策关键,不是好不好,而是在执行。原本老曹留的位置就不多,再加上还想给寒门,那么自然蛋糕就小许多了……
就像是眼前的酒,看起来似乎不错,但是么……
荼蘼,是一种蔷薇科目的花种。也是一种古老的花,至少在汉代,就已经有荼蘼的存在,甚至还很多人为此诗。陆游曾曰:『吴地春寒花渐晚,北归一路摘香来。』
从诗句之中可以看出,在很多古人的观念之中,荼蘼,是在春季末夏季初开花,凋谢后即表示花季结束,所以有完结的意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