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七章来自上海的工业劵(1/3)
六十年代的低物价是计划经济与短缺经济的产物,虽能维持基本生存,可生活品质却很低下。天色昏暗,张花城和铁柱收完海鲜后就赶往县城。因为这一次海鲜量不小,张花城留下一半野猪肉藏在院子里的雪地里,不然都扛去他们俩能累死。猪皮也留在家中,打算多攒点皮子一起去收购站卖掉。县城早市已经来过数次,对于这里张花城也算熟悉了,见还没有上人,他就对着几个摆摊的商贩打招呼。“各位同志,野猪肉有吃的吗,新鲜货,不需要肉票的!”当前肉是要凭票供应的。一些有多余肉票的就会买了猪肉来早市或黑市上高价卖赚差价,张花城之前在早市买的肉是一块钱一斤,那个卖肉的与食品站的营业员有关系,带来的肉也都是肥肉过半的上等好肉。一听是不要肉票的猪肉,附近的商贩纷纷过来看看。“野猪都搞到了?”一个每天都会早早的摆摊卖点私盐的青年跑过来,看着猪肉两眼发绿。“这是成年野猪啊,咋打的?”半片猪就这么大,让他们很吃惊。要知道当前食品站卖的猪,能超过二百斤重的毛猪都不多见的。“我可没那本事,这是我们大队守山员打的,想拿来换钱好买点粮食给大队老人过冬。”张花城随口糊弄。在这里还是能低调就低调,免得遭人嫉妒惹来麻烦。“几毛一斤?”卖盐的小青年咽了咽口水。这年头别说乡下的生产队了,就是当前城里肉票都难搞,说是猪肉每人每月能给一斤肉票供应,但实际几个月能有一斤就很不错了。没票,有钱都吃不到肉的。“一斤六张毛票,你们可以拿东西换,你们卖的盐,细粮,鸡蛋都可以。”“想要海鲜的也可以换啊!”张花城立刻示意。一听价格不高还能换,商贩们纷纷动了,他们不舍得花钱,但如果能拿东西来换他们还是很乐意的。竹篓很快满了,最下面的是白菜和萝卜,上面是二十个鸡蛋,一包盐巴和大串辣椒。随着早市热闹起来,张花城的小摊位也被包围了,一个个都在抢肉。“我要十斤!十斤!”“同志猪骨头怎么卖?能给我来两斤吗?”“哎哎哎,这一块我看上的,你干什么!”“别抢,都有!”一开始还有点排队的迹象,但随着人越来越多,担心买不到的急了,围上来就递钱买肉。短短的十几分钟肉就没有了,买不到的抱怨连连。“我这里还有蟹和鱼,都很肥的,如果只想吃猪肉的同志也不用急,我家里还有半片,明天你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