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3章 拜占庭的农奴制(2/3)
、或许是保罗派的信众……许许多多见证过盖里斯力量的人,在这一天出现在各个村庄。先前农村调查也好、各地行医也罢,结下的善缘,都纷纷在今天被兑现出来。仅仅是一夜之间,本隐于水面之下的势力,浮现了出来。仅仅是一夜之间,卡尔迪亚军区各处庄园、农村,纷纷同特拉比松城失联。仅仅是一夜之间,特拉比松成了孤城。……这个世界上有许多古老的国家,天朝固然是其一,法国也不短,而罗马更是绵延了两千年。因此,在如此漫长的历史中,罗马并非什么单一不变的形象。其政治体制、军事制度,前后发生过大量的变化。在新历1年这个关头,最近的一次军事体制变化,被称为普罗尼亚制改革。普罗尼亚(Pronoia),原意为“照顾”或“关怀”,在制度上指的是帝国皇帝将土地的收益权(而非土地所有权)授予某个个人、军人或修道院,以换取他们的服务或忠诚,尤其是军事服务。该制度发源于10世纪时期,的一些临时授地行为,但作为一种正式制度是在11世纪后期由科穆宁王朝制度化,尤其是曼努埃尔一世时期(1143–1180)。在军区制度中,如果说军队的主力,是自己耕种土地且服役的农兵。那么普罗尼亚制度,指的便是给贵族以农奴和土地,让农奴供养贵族,再让贵族们服役。这看似类似欧洲的封建分封体制,但又截然不同。这个时候必须要讨论一个文化的差异性,如果说在欧洲向主君提供效忠义务,不说实质上如何,但至少是一个被推崇的美德。但对于拜占庭而言……皇帝理论上是将土地的权益,临时授予了当事人,换取当事人的军事责任,当事人死后理论是要归还土地的。但这种想的很美的政策,几乎必然因为基层行政力的不足,而难以完美推行。而对于成功世袭了土地的贵族而言,他们是凭借自己的“聪明才智”从皇帝手中窃取到了土地。既然是凭借自己的“聪明才智”窃取的,那么干嘛还要费心费力去服役呢?可以说普罗尼亚持有人逐渐变成了地方权贵,形成半独立的领主阶层,严重削弱了皇帝对地方的控制。科穆宁王朝时期,尚且还好,但之后的安杰洛斯王朝,就别提了。由于该种制度,并不要求贵族缴纳赋税,这也加剧了拜占庭晚期财政困境,使国家无力支付常备军、维持舰队和组织城市防御。相比之下,农民失去土地和自由,被固定在贵族的领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