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5章 都刚楼(1/3)
满打满算,将将六位。而其中的哪一位,不是书坛称圣,名留史册?而常言字如其人,再是仿作,也必然会在字里行间留下个人的书写习惯,以及风格。反过来再看字,林思成就如拔云见日,茅塞顿开:笔法虚和萧散,线条圆润流畅,行距疏朗,结体灵动。笔意自然而生动,简静而素雅,看似柔和,实则筋骨洞达,外层俊美,内层浑实,字字刚柔尽备。而观字只是其一,还有其二:既便是伪作,也有高低之分。像眼前这幅:仿笔与真迹如出一辄:端赵孟頫面前他可能都得犹豫一下,自己什么时候写过这幅字。以及,不掺一点假的元代宫廷装池,几近能以假乱真的元代内府纸……不说拼的天衣无缝,只是找,只是能把这些配件凑齐,就绝非常人所能。最关键还在于,仿笔之人必有如今珍藏在台北故宫的那幅赵孟頫的《心经》真迹,且临摹过上百遍,不然绝对仿不了这么像。再结合“清中晚”这个时间节点,林思成的眼中泛起了光:一个硕大的“项”字“嗖”一下就冒了出来,在脑海里晃荡。霎时间,那六位名家中的前五位不翼而飞,独留最后一位:董其昌。因为脑海中冒出的那个“项”字:明晚项元汴,字墨林。他是明中晚时期最顶尖的鉴定家,收藏家。以及最大,最专业的古玩商和赝品制造商。项氏之藏,半座故宫……这不是林思成说的,而是建国后的某位领导。项氏储藏之丰,极一时之盛……这是万历说的。顺治二年,清军攻破嘉兴,尽掠项式收藏,运至京城……其中只是历代名家的书、字、画,碑帖、拓片就有四万余。以此,才有了“天?琳琅(清内务府藏书殿)”,才有了《石渠宝笈》(清宫廷著录文献)……所以领导的话一点都不夸张。关键在于,如今在台北的那幅赵孟頫真迹就在其中。项式鉴藏之精,仿古之肖,甲于海内……这是乾隆说的。仿的有多像?1925年,故宫博物院成立之后,专家们就开始研究,如东晋顾恺之的《洛神赋图》,王羲之的《快雪时晴帖》、《清明上河图》、毛公鼎,以及数不清的金石印章等等,这些来自于项氏的藏品,到底是真品,还是项氏仿造。甚至研究到至今,都还在研究。就像黄公望的《富春山居图》:京城、台北两故宫,并浙博、上博,加起来足足有六幅。反正都说自己是真迹,但其中五幅,都是项墨林请仇英代笔,请文徵明和董其昌仿的题跋。他